小时候,我走过很多次泥路,如今我也行过大大小小宽宽窄窄的水泥路;以前家门口可以清晰看清一条一条的轮胎印记,脚步的足迹,而现在,只有灰尘在道路上徘徊不定,留下的只有车辆飞驰的声音。
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,就是我的大学生涯。一切准备完毕,爸妈和我道别,我回应了一声后眼含热泪,声音哽咽起来,妈妈红着眼睛抚摸着我,最后踏出了宿舍。
时间一点一滴地溜走,那思念的情感愈来愈淡,甚至觉得以前那种感情是软弱无力,脆弱不堪的。
一天夜里,我看了小田切让的《东京塔》,这是一本书改编的,主要是讲自己从小到长大直至母亲去世的故事。其中有一个片段:作者中考过后,决定离开母亲,给她自由的空间。临行间,作者坐上电车,母亲目送着他,绵绵情意富含其间。打开母亲为他做的便当,眼泪蹦涌而出。
这幕一深深触动了我,勾起了三个月前的记忆。霎时,电脑屏幕朦胧起来,不知不觉间,手帕已被沾湿了。此时,那份埋藏已久的情感再次出现,我才知道,感情没有“软弱”可言,感情就是感情,是人,是生物独有的特质。它不掺和任何杂质,它没有褒贬。
一晃,主人公已踏上社会,但诸事不顺。当得知母亲得了癌症,主人公这才奋起拼搏,经济稳定之后便邀妈妈来自己住的地方——东京。母亲住进来后,家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,但好景不长,母亲的癌症越来越严重。在征求母亲的意愿后主人公便决定让母亲住院接受治疗。
镜头一闪,两人来到了大街上,背景音乐舒缓着展开,微风吹开缕缕发丝,身为儿子的主人公牵着母亲操劳而坚韧的手,一起走过斑马线。这一幕令我想起开头母亲牵着主人公的画面,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肆意滋生,眼泪又蔓延开来。
电影最后母亲去世了,主人公带着母亲的灵位牌来到东京塔,在视野望向远方时,电影也结束了。
“爸爸的人生看上去很开阔,而妈妈的人生在十八岁的我的眼中显得很狭窄,因为妈妈把她的人生都分给了我。”我母亲也是这样一个人,自我出生她的生活便被填满了。她是像主人公母亲一样的人,只要她在那里,那里就会充满光明,只要她在那里,我的心中就会充满安宁,她就像电影里的人设,但却是我身边最亲近的人,我想对她说的话就是:
但愿,我也能成为你。